close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膽固醇百年研究史(一)


 


 


  “膽固醇”這個不討喜的生物分子是怎麼和心血管疾病扯上關係的,本譯文有十分 扼要的敘述。原文作者Joseph L. Goldsein Michael S. Brown因“對了解膽固醇的生理代謝和治療膽固醇相關疾病有重大貢獻”在1985年雙雙獲頒諾貝爾生理醫學獎


 


  人體所有的器官都需要膽固醇,但它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子。在西方世界它占了死亡人口3/1以上。 事實上它也是美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的頭號殺手。  經過一個世紀,研究人員從:實驗上、遺傳學上、流行病學上、醫療上 四個方向去探討研究, 終於確定:攜帶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和動脈硬化有密切的關聯。科學家因此成功地開發出有效的治療藥方----statin


 


  過去很少有一種疾病,經由這麼廣泛的研究並獲得豐碩的成果。讓我們逐一敘述這一段歷史吧。


 


實驗上的證據


 


故事開始於1910年,德國化學家Adolph Windaus發現 :硬化的大動脈斑塊中的膽固醇含量是正常值的2026倍。 3年後俄國病理學家Nikolai Anischov以純膽固醇餵食兔子,造成兔子高膽固醇症。Anischov的試驗經重複數千次,實驗對象從鴿子到人都有。


  Windaus Anitschov 是以大動脈來做實驗,(而非以會引起心臟病的冠狀動脈斑塊來做研究,因為當時冠狀動脈斑塊很罕見。) 他們相信如果冠狀動脈硬化阻塞血管,是會致命的。到1918年,芝加哥臨床醫生James Herrick 第一個使用心電圖診斷急性胸痛的心臟病發作者。Herrick首度清楚證明冠狀動脈血栓不經常致命,但冠狀動脈心臟病是急性胸痛的原因。


 


遺傳學上證據


 


   挪威臨床醫師卡爾穆勒Carl Muller1938年提出膽固醇和心臟病在遺傳病理學上關聯的報告。穆勒發現幾個高膽固醇症家族,其早發性心臟病發作帶有遺傳特質。25年後,黎巴嫩醫生Avedis K Khachadurian 更進一步閘明此種稱為家族膽固醇症(FH)的遺傳屬性。他觀察發現兩家進行近親通婚的家族成員有兩個遺傳類型:一屬同型合子型,帶有此型患者表現嚴重的先天高膽固醇症。有人在5歲就出現心臟病發作。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高達800mg/dl。另一型屬異型合子型;膽固醇含量在300-400mg/dl間。通常在35-60歲出現心臟病發作。此種帶有同型合子FH患者在如此早就出現心臟病發作,強烈顯示高膽固醇就足以產生動脈硬化的遺傳證據。


 


1950 年代,臨床上的需要,引發科學家對膽固醇在體內合成的過程熱烈的研究


。膽固醇的合成是個十分複雜的代謝過程;總共有30種酵素參與。這個研究是由四位生化學家Konrad E. Bloch, Feodor Lynen, John Cornforth George Popjar共同合作,結合了有機化學,酵素化學和放射性同位素追蹤技術,整個完整的合成路徑的研究在1960年大功告成,可說是生化科技的大勝利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arl1223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